香港新方向|香港盛事經濟:如何轉流量為留量

撰文:01論壇
出版:更新:

來稿作者:劉暢

國家出入境管理局宣佈,5月27日起包括山西太原、內蒙古呼和浩特等8個城市在內的全部內地省份和自治區的省會城市,以及四個直轄市,都將開放港澳自由行。香港旅發局的數據顯示,2024年首季度訪港旅客量同比激增1.5倍,達到1123萬人次。同時香港也迎來盛事浪潮,僅僅是上半年,超過80項大型盛事已經輪番上演,涵蓋文化藝術、體育、經濟、貿易、金融等諸多領域。盛事經濟成功的前提條件已經具備,同時我們也要看到,盛事經濟想要真正開花結果,仍需直面多重挑戰。

首先,遊客的需求日新月異,香港旅遊業結構相對單一,如何及時應變,提供更加多元化、個性化的旅遊產品和服務,是一大考驗。其次,粵港澳大灣區的蓬勃發展,意味著香港將與深圳、珠海、澳門等城市展開更為激烈的良性競爭。站在新的歷史節點,香港旅遊業亟需突破固有思維,以嶄新的視角審視自身優勢,如何把流量留住,把消費留住,把遊客留住,是盛事落地和成功的要點。

盛事經濟不應「為做而做」,要調動業界力量,讓盛事真正惠及中小企業

政府成立跨部門盛事統籌協調組,固然有利於資源整合和高效執行,但盛事經濟的成功不能僅僅依靠政府單方面的「為做而做,為宣傳而宣傳」。更重要的是要調動業界力量,結合旅遊、文創、飲食、演藝界共同發力,讓盛事經濟真正惠及中小企業。

以「18區日夜繽紛活動」為例,在幾輪試點以後,不妨考慮將「夜市&宵夜」經濟常態化、多元化,適當放寬擺放地攤和展位限制,增加對首次參與的個人和中小企業支持,鼓勵多元化經營,讓各區日夜繽紛經濟有自己獨特之處,也有自我革新的動力,讓各個界別的中小企業能夠因為盛事經濟而直接受益。

盛事經濟可以成為旅遊業改革的推動力,打造香港自己的IP和創新的文旅產品

盛事經濟為香港旅遊業革故鼎新提供了絕佳契機。一方面,盛事活動需要更加迎合和瞭解旅客和本地居民的需求,設計更具吸引力的活動內容和形式,同時優化服務體驗。另一方面,積極開拓全新的旅遊產品和IP。

以近期舉辦的「俠之大者——金庸百年誕辰紀念雕塑展」為例,這一極具香港文化特色的盛事,不僅吸引了大批市民和遊客駐足觀賞,更引發了社會對於傳統文化創新傳承的熱議。業界大可以此為契機,加強跨界合作,將盛事中的亮點IP迅速商品化,打造更多香港原創、香港製造的文創精品,以文塑旅,以旅彰文,讓香港的城市名片更加亮眼。

有趣、有梗,增加旅遊的情感和社交價值

在社交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,盛事經濟的運作也要與時俱進。面對層出不窮的輿情風險,政府和業界須提高危機公關意識,用人情味化解投訴和抱怨,用真誠態度消弭誤解。同時,在宣傳推廣時,也要學習如何有趣、有梗,增加旅遊的情感和社交價值,吸引不同年齡層的市民和旅客參與。

總而言之,盛事經濟要取得成果,需要真正落地,需要把承接到的「流量」轉化為「留量」,讓不同業界、中小企業、遊客和本地居民都能從中獲益。政府需要和各方攜手合作,以更加務實創新的作為,共同推動香港旅遊業創新和多元化的發展。只有政民齊心,才能持續吸引全球旅客,帶動經濟增長,盛事之都方能美名傳承,你我同享。

作者劉暢博士是香港新方向總召集人。文章僅屬作者意見,不代表香港01立場。

「01論壇」歡迎投稿,來函請電郵至01view@hk01.com。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。若不適用,恕不通知。